切換到寬版
  • 638閱讀
  • 17回復

歷史人物檔案整合(2) [複製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離線汝吾之
 

發帖
9209
icash
224
威望
6397
只看樓主 倒序閱讀 使用道具 樓主   發表於: 2009-01-21
— 本帖被 chy2003 從 中 外 歷 史 移動到本區(2009-10-31) —
小弟現將原作者 棋聖~ 的歷史人物貼整合為一份,若原作者希望將綜合到自己貼內,請PM小弟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1樓  發表於: 2007-10-20
歷史人物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
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
後起兵討伐董卓,
勢力逐漸增強。建安元年(196),
迎漢獻帝定都許昌,
挾天子而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
同年,於許下屯田積穀,
得以解決軍糧問題。五年(200),
在官渡大敗袁紹,
隨後逐漸統一中原。十三年(208),
率軍南擊劉表,在赤壁戰敗。
此後改取守勢,平定關隴、漢中,
於二十五年(220)病死。
曹操用兵如神,持法峻刻,
知人善察,唯才是舉。
又長於文學,
今存樂府詩二十餘首,
氣魄沉雄,慷慨悲壯。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2樓  發表於: 2007-10-20
歷史人物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後改唐為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權達幾十年,為維護唐朝的強盛和統一、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武氏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號「武媚」。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

唐高宗即位,復召武氏入宮,拜昭儀。她與當時的王皇后、蕭淑妃產生後宮矛盾。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

武則天資質聰慧,廣涉文史,富有智謀。武則天做為皇后之後不久,由於高宗體弱多病,有時便委託她處理某些政事,因而威勢日盛。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宮中並稱「二聖」。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皇帝,繼續臨朝稱制。同年九月,她將旗幟改為金色,東都洛陽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降李旦為皇嗣。

武氏晚年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李顯重新即位,給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後人因而稱她為「武則天」。其於同年十一月去世。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3樓  發表於: 2007-10-20
歷史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長在政局動蕩、軍閥混戰的東漢末年,自幼失去父母,由叔父撫養成人。十餘歲時,隨叔父南遷豫章,不久前往襄陽。叔父病逝後,隱居襄陽附近的隆中,躬耕壟畝,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聯吳抗曹的策略,幫助劉備取得荊、益,與魏、吳三分天下。 劉備稱帝於成都,建立蜀漢政權,以諸葛亮爲丞相。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修整法度,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以興復漢室爲己任。第五次北伐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諸葛亮忠貞不渝、爲政清廉、公正不阿、鞠躬盡瘁,其道德風範和光輝業績一直爲後人所景仰和傳頌。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4樓  發表於: 2007-10-21
歷史人物金庸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1924年生於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現居住在香港、澳洲等地,是中國當代傑出的新聞家、文化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學者和作家。
  他首先是傑出的新聞家。從1946年進入杭州《東南日報》開始,到後來在香港創辦《明報》,直到1994年宣佈正式退休,他在新聞界工作了四十多年。先後擔任過報社的國際電訊翻譯、編輯、記者、總編、社長、新聞評論主筆等各種職務。作為新聞觀察家和時事評論家,他的新聞評論被稱為「香江第一健筆」。
  他是成功的文化企業家:從1959年與人合資創辦《明報》,到他宣佈退休,明報集團已經成為擁有億萬資產的上市公司。
  作為出色的社會活動家: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他不斷奔走於兩岸三地之間,會見政要,溝通政見,推進文化交流。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暨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
  他是優秀的學者:一生好學不倦,在國際法、佛學和中國歷史等領域都有精深造詣。年輕時就曾以《從國際法論中國人民的海外的產權》一文引起強烈反響,曾獲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劍橋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等東西方多所名牌大學榮譽學位和職銜。21世紀之初,應浙江大學之聘,擔任中國歷史學教授和文學院院長,2005年則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他更是卓越的小說家。在華人世界中,查良鏞固然名聲顯赫,金庸之名更是家喻戶曉。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的小說一直是全世界華人讀者的最愛,是公認的當代武俠小說大宗師,其作品提升了通俗武俠小說的創作水準與藝術境界,成為「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北大終身教授嚴家炎語)。據多次調查,金庸均為中國內地讀者最喜愛的作家之一。
2006年香港書展「金庸與讀者座談會」,邀請金庸分享寫作心得,吸引四千多名讀者到場一睹其風采。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5樓  發表於: 2007-10-21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明朝人茅坤 編選這八人的散文為《唐宋八大家文鈔》,於是,「唐宋八大家」的名稱便流傳於世。韓、柳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蘇洵等五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骨幹成員。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6樓  發表於: 2007-10-21
康熙
康熙皇帝繼承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皇帝留下的江山,憑他的雄才大略,開啟了康雍乾三朝盛世的輝煌局面,可以說他是一位承先啟後的重要皇帝。明末清初,中國戰禍連綿,民不聊生,康熙憑著其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終於使中國恢復統一,富強中興。同時,他還注重農業生產,促進文化發展,在軍事政治之外的其他方面,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康熙時代,西方殖民主義者的魔爪已經伸到東方,東南亞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強盛的康熙皇朝雖然不能扭轉中國比西方落後的局面,但對抵抗、延遲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全面入侵畢竟起了積極作用。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7樓  發表於: 2007-10-22
孫子
吳軍主力在孫子指揮下,進軍期間突然改變原先沿淮水進軍的路線,捨舟登陸,直插楚國的中心地區,並在漢水一帶,用「誘敵」和「誤敵」種種計謀,三敗楚軍,並將楚軍誘至大別山的柏舉地區決戰。孫子審時度勢,命吳王弟夫概率五千精兵,攻擊楚軍主帥囊瓦,囊瓦潰逃,楚軍大亂。吳軍緊追不捨,追至渦水(今湖北安陸),楚軍欲渡河西逃,吳軍並不急攻,以防「團獸猶鬥」。夫概採用孫子「半渡而擊」戰術,再敗楚軍。自此,吳軍勢如破竹,攻佔郢都,楚昭王棄國出逃,吳國聲威大振。
吳軍實行「六年疲楚」,使楚軍實力大損,加上楚國在政治上、外交上霸道蠻橫,楚國的從屬國蔡國和唐國的國君,受到楚國的侮辱,對楚國非常怨恨。蔡、唐兩國於是派人到吳國密謀,希望能和吳國一起,進攻楚國,報仇雪恨。孫子、伍子胥見伐楚時機已到,勸吳王聯合唐、蔡二國,打著「興師救蔡」旗號,利用唐、蔡的有利地勢,夾擊楚國。西元前506年冬天,吳王任命孫子為大將,伍子胥、伯嚭為副將,胞弟夫概為先鋒,大舉伐楚。

吳王召見孫子後,命他操練宮女,以試驗他練兵的本領。孫武將挑選的180名宮女分列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寵愛的兩位美姬當隊長,讓她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在操練之前,孫子反覆宣講操練要領和軍法軍令。然而,鼓聲一起,兩位隊長和宮女根本不聽指揮,你推我讓,笑得前仰後合,隊形大亂。孫子大怒,不顧吳王求情,毅然下令按軍法處死兩名隊長。從此以後,宮女們如脫胎換骨似的,很快掌握了操練要領。此事一傳,孫子立刻威名遠播。

孫子出身於具有兵學淵源的軍事世家,自幼隨其父學習兵法和武藝,他出生的齊國原為歷史上大軍事家姜子牙(太公)的封地,後又出了大政治家、軍事家管仲,軍事文化遺產極其豐富。齊桓公稱霸後,齊國一度成了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活動的中心,豪傑薈萃。而他流亡到吳國後,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有系統地總結前人的軍事實踐和理論經驗,終於著成兵法十三篇,這就是今天流傳的《孫子兵法》。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8樓  發表於: 2007-10-22
成吉思汗
馬背上的民族
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過著艱苦的遊牧生活,他們騎射技藝精湛,而且驍勇善戰,屬於馬背上的民族,可謂:「上馬為兵,下馬為民」。

遊牧文明與農業文明
遊牧民族主要依靠畜牧業為生,無論在物質或文化上,都比定居的農耕民族貧乏和落後。因此,他們需要與農耕民族作物資和文化的交流,甚至通過戰爭獲取所需物資。

12世紀中葉的政治形勢
12世紀中葉,蒙古高原部落林立,紛爭戰亂不止,故此,蒙古高原的民眾都渴求統一與和平;同時,南方的中原地區,金國正與南宋對峙,局勢動盪不安。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吉思汗以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華,順應歷史的潮流,改革蒙古舊制,充分利用遊牧民族的善戰優勢,統一蒙古高原,侵略金國,繼而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

1條評分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9樓  發表於: 2007-10-22
杜甫
困守長安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世稱杜少陵。祖籍襄陽,後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青年時代曾漫遊吳越、齊魯。35歲到長安求仕,很不得志。此後在長安困守10年。

仕途起伏
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在回家探親時,安史之亂爆發。次年他與難民一起流亡,被安祿山軍俘到長安,後逃到鳳翔,投奔唐肅宗,任左拾遺。不久貶華州司功參軍。

漂泊生涯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經秦州、同入蜀,在成都營建草堂。兩年半後,因蜀中軍閥混戰,流亡梓州、閬州。回到成都後,被嚴武表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杜甫離成都南下,次年至夔州,旅居二年。57歲時出川,在岳州、潭州、衡州一帶漂泊。大曆五年(770)病死在湘水上,享年59歲,有《杜少陵集》傳世。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10樓  發表於: 2007-10-23
歷史人物孫中山
孫中山童年的生活十分貧苦。
他的父親孫達成曾在澳門當過鞋匠,
後來返回鄉間租田耕種並兼任更夫。
由於翠亨村土地貧瘠,
所以靠務農維生的孫家生活艱苦,
全家居住在村邊的一間平房裡,
經常以番薯作為主食。

孫中山小時候很少有鞋子穿,
從6歲開始就要幫忙割草打柴、
放牛等工作,稍長一些便下田幹活。
貧困的生活使他從小就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苦況,
認為「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困苦下去。
中國的兒童應當有鞋穿,有米飯吃」。
這種童年生活的經歷,
與他後來倡導民生主義是很有關係的。
1條評分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11樓  發表於: 2007-10-23
歷史人物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年),是西漢第五位皇帝。他七歲被立為太子,十六歲登基為帝,到七十歲駕崩,歷五十四年,是第三個在位最長時間的皇帝。與另外兩位即位最長的皇帝康熙和乾隆一樣,漢武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繼承了文景之治遺留下來的富強基礎,即位後便勵精圖治,對內攬人才、興文教、振經濟,對外伐四夷、通西域、顯國威,把西漢王朝推向極盛。這位富創造力的皇帝曾創立多項制度及紀錄,影響延及後世逾千年,以下一一介紹。

漢初,官吏皆自高官及富豪的子弟中挑選。武帝十七歲時已下詔全國薦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到二十三歲掌政,即採納董仲舒的建議,下詔郡國每年要推舉「孝」、「廉」(以孝、廉著稱之士)各一人,規定官員不薦賢有罪、薦賢有賞。對於德高望重之士,還會派專車遣專使,以徵召之禮迎接入京。此外,武帝更鼓勵平民上書自薦,由他親閱篩選。不論出身廣開仕途的結果,是武帝一朝人才輩出,為其文治武功各獻汗馬功勞。

徵召是皇帝針對個別德高望重、或有特殊才學之士所採用的禮聘方法,受徵召者稱為「徵君」,是最榮耀的入仕途徑。武帝十六歲即位當年,就遣專使以安車蒲輪(為防車子振動顛簸,用草包住車輪,以示對乘者的敬重),徵召文景時著名的辭賦家枚乘入京。可惜枚乘因年老,死於途中。同年,八十多歲的大儒申公亦受徵召,晉見武帝。武帝詢其治國之道,申公謂:「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說完,便不語。武帝也沒有再問,拜為大中大夫。

武帝一朝人才濟濟,如燦爛繁星,輝映史冊,東漢史家班固讚道: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倪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宣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曆數則唐都、落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

大儒董仲舒認為,若百家爭鳴,人言人殊,便會不利於統一,因此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以孔孟之道為核心,吸收了陰陽五行和黃老思想,主張三綱五常、君權神予、天人合一的新儒學,正符合欲建大一統帝國的武帝心意。因此自竇太皇太后死,武帝親掌政權後,便以儒學為尊,設太學(官辦最高學府)及《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博士,以儒作為教育和取士的標準,大力推廣。自此之後近兩千年,儒學成了中國文化的主流。
秦始皇時焚書坑儒,使許多古籍付諸一炬,縱有人冒險私藏,書籍亦流散民間。漢初,雖不斷發現密藏的經書,但乏專人搜集,缺本仍多。武帝非常重視搜集古籍,整理了許多因暴秦而幾乎失傳的各種經、史、文學。他又設官署,派人到各地採集民歌,整理譜曲成樂府(官署名)詩,傳頌後世。而代表漢朝文學頂峰的辭賦,更因為武帝的偏好而大盛。在這種尚文重史的氣氛下,繼承父職的司馬遷才可歷18年寒暑,寫成了首部的紀傳體史著《史記》。
近有學者評道:「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後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後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後定」,可見武帝的武功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實上,除了北伐匈奴互有勝負以外,武帝南定兩越、平西南夷,東討朝鮮,皆有拓土之功,終其一朝,共新建了二十四個郡,五個屬國。此外,武帝還先後打敗樓蘭、車師和大苑國,立威於西域,使絲綢之路得以暢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榮。中國的商品和技術,通過西域,甚至遠達大秦(羅馬帝國)及歐洲各地。
漢朝初立,強悍的匈奴已常在掠邊滋擾,呂后以還,一直以甘詞厚幣的和親政策,緩和兩國衝突。武帝當太子時,便立志雪恥,即位第四年(十九歲)便派張騫出使西域,圖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二十四歲,設計誘殲匈奴未成,漢遂斷了和親,積極備戰。此後十四年,漢匈對戰了七次,漢軍收復了河南地區,又接受匈奴渾邪王率四萬部眾的歸降,拓疆至河西四郡。到武帝三十八歲時,兩國再度在漠北決戰,匈奴被殺、被俘的有八至九萬,元氣大傷,不得不遠徙漠北。


1條評分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12樓  發表於: 2007-10-23
資料補充
河南,即今河套地區,距長安僅千餘里,為兵家必爭之地。武帝二十九歲時,再起用匈奴最畏懼的李廣防禦東北,命衛青、李息西出雁門,反擊屢來犯關的匈奴,殲敵數千。翌年,匈奴又擾東北上谷漁陽,武帝詐使衛青、李息北上援救,實則沿黃河西進,切斷河南匈奴的退路,再沿河南下,突襲河南的匈奴樓煩、白羊王。兩王措手不及,慌忙逃命,折兵數千,失牛羊百餘萬。漢武帝終於收復了秦亡後沒入匈奴八十多年的河套地區,並置朔方郡徙十萬民戍守。
同年夏,武帝再命霍去病與公孫敖率數萬騎兵,自北地出塞,使張騫、李廣領萬四精騎,東線牽制匈奴。霍去病在公孫敖迷路下,孤軍攻祈連山,與渾邪、休屠王激戰,斃俘三萬多人,虜單于閼氏(即妻子)、王母王子等。渾邪、休屠王恐單于怪罪嚴懲,相約向武帝投降。後休屠王反悔,渾邪王怒施突襲,殺休屠王,收其部眾,率四萬人降。武帝大悅,重賞渾邪王,散降部於沿邊隴西、北地、朔方、雲中、代五郡,建五屬國供其保留原有風俗而居。
收復了河南後,衛青先後三度再擊匈奴。首戰於武帝三十三歲時,衛青以精騎急行七百里作奇襲,活捉兵士萬五,奪牲畜數十萬;翌年二月,再率軍十餘萬出擊,匈奴畏而避戰;四月再伐,殺萬餘人。此役,十八歲的霍去病以八百騎兵,遠襲匈奴後方,殲敵二千餘,初露其軍事才華。兩年後春,剛滿二十歲的霍去病領精兵一萬從隴西出發,轉戰六天,越過焉支山,深入匈奴境內千餘里,與匈奴重兵接戰,斃折蘭、盧侯王,另殺獲近九千人,重創渾邪和休屠王。
匈奴失河西,中部伊稚斜單于和東部左賢王惱恨,翌年分兩路率數萬騎掠漢邊。武帝於是再籌決戰,經一年準備,調集十萬精騎,分由衛青和霍去病統領,東西兩路征匈奴。衛青從定襄出,越大漠,北進千餘里,大敗匈奴單於主力,殺捕匈奴一萬九千餘人,單于僅率數百人逃,漢軍追至趙信城,得匈奴大批屯糧而返。霍去病自代郡出,先誅北車耆王,敗單于左大將,北進二千餘里,與左賢王接戰,大勝,斃俘七萬四千人。匈奴元氣大傷,遠遁漠北,無力再犯漢邊。
張騫一行百餘人初使西域,本想與受匈奴所迫、西遷到媯水的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但張騫行至河西,即被匈奴發現,扣於單于的王庭,轉眼十年。一日,張騫等乘匈奴不備,盜馬西逃,賴獵獸充飢,數月後抵大宛,得大宛王善待,轉送康居再至大月氏。可惜大月氏已安於媯水的豐饒,無心再戰匈奴。張騫見遊說無效,遂踏歸途。回程雖改走南道,仍避不開匈奴兵,再被扣,兩年後趁單于內亂方逃返。經悠悠十三載重回長安,使團就隻剩下二人。
把匈奴逐離漠南後,河西地區仍未設郡,成了真空地帶,張騫遂向武帝提議:可招誘原居於該處的烏孫人東歸故地,再與其和親,結為抗匈奴同盟。武帝於是派他領三百人、萬多頭牲口及滿載絲綢金幣再使西域。一路順暢,不日即抵烏孫。豈料烏孫距漢太遠,不知虛實,又怕得罪匈奴,無意東遷,惟派使者並獻馬幾十匹隨張騫入漢回謝。使團的副使們亦紛往西域各大國,傳諭漢朝威德,所到各國後來亦遣使報謝,自此開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間的交往。
越人聚居的東南,分東越(浙江、福建沿海)及南越(廣東、廣西、越南)兩地,秦時直轄中央。漢初,東越因助高祖敗項羽而受封為閩越、東甌兩屬國。武帝即位第三年,東甌王為避閩越進襲,率四萬多民眾內遷於江淮。閩越王弟殺其兄獻漢,封為東越王,轄閩越舊土。南越地廣,武帝敗匈奴後便遣使諭其內屬。越相呂嘉反對,起而作亂,弒漢使,又誘殺二千漢軍,武帝怒,集十萬人征討,滅國,置九郡治理。翌年東越王反,亦滅之,遷其民於江淮。
漢邊巴、蜀兩郡的西南,即今貴州、雲南和四川西、南部一帶,住有許多語言、風俗不同的小國,通稱為「西南夷」,較大者有滇、夜郎、邛都、昆明等。武帝二十七歲時曾派唐蒙率軍夜郎,諭其內附。夜郎及其周邊小國貪圖賞物而應允。漢設犍為郡治之。諸小國恃路遠且險,無心受治,遇武帝自蜀探路往身毒(印度)的使者,皆阻。南越作亂,武帝擬調西南夷各屬國軍隊助戰,且蘭國不滿,殺宣詔使而作亂,眾國隨反。武帝發巴蜀罪犯平叛,置五郡分治。
在西南夷的南夷部落中,約有十餘個小國,以夜郎為最大,但亦僅相當於漢的一個大縣。由於地偏且險,素與中國不通聞問,不知有漢。二十七歲的武帝派唐蒙率士卒千人、挑夫萬餘、備厚賜出使夜郎時,夜郎王高興之餘,竟然問:「漢與我相比,哪個大?」唐蒙一聽,幾乎失笑,於是極誇漢朝之大之強之富,直把夜郎王聽得目瞪口呆,懼而內附。夜郎王的井底之見,反令這個漢朝邊陲小國留名數千年,「夜郎自大」至今仍是普遍使用的成語。
武帝三十五歲時曾多次遣使沿蜀、犍為郡一帶山路四道並出,尋找身毒(印度)國。但各路使者紛受西南夷所阻,無功而還,有甚者,如幾批到昆明國的使者,更屢遭劫殺。武帝遂起討伐之心,在長安修昆明池,針對昆明的滇池來練習水戰。西南夷中,獨有滇王善待漢使,誠心與漢交好。武帝平西南夷後兩年,又發兵滅屢殺漢使的榮深、靡莫國,再引軍壓滇境逼降。滇王無奈內朝,武帝念其善意,獨賜「滇王之印」,許他在已改為益州郡的故地繼續為王。
漢 初由燕人衛滿創建的朝鮮政權,雖曾向漢廷表示臣屬,但既未晉京朝見,又阻鄰近小國與漢廷聯繫,早惹武帝不滿。平西南夷後兩年,朝鮮王殺遼東郡都尉,武帝遂征調全國罪犯分水陸兩路討伐。朝鮮王利用水陸路兩位漢將的戰略不配合,守城頑抗。武帝見兩將久未得勝,急,派公孫遂協調。公孫遂借天子符節,把主招降的陸將楊僕召到主急攻的水師荀彘營中,扣之,統兩軍予荀彘指揮,再行急攻。朝鮮人懼,殺王出城投降。武帝置四郡分治。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13樓  發表於: 2007-10-23
資料補充2
自張騫使西域封侯後,樂意遠涉西域的自薦者大增,武帝遣出西域的使團不絕於道。但這些自薦者良莠不齊,言行乖張,又常私吞漢廷對出使國的賞賜,令西域各國對漢使漸感煩厭,遂加抵制,拒供飲食;其中,地處要道的樓蘭(今新疆若羌縣)、車師(今新疆吐魯番市)更常掠劫漢使。武帝在滅朝鮮的翌年,即命趙破奴率輕騎七百餘深入西域,先突襲樓蘭,生擒樓蘭王,再北上大破車師,並在酒泉至玉門關之間境內加設亭障。西行之道又復暢通。
武帝向來愛馬,昔日烏孫獻馬,即大喜,以其俊美冠名「天馬」。他聽說大宛汗血馬比天馬更好,心動,遣使團帶黃金二十萬兩及黃金鑄成的金馬去求。豈料大宛王拒絕,使團全遭劫殺。武帝大怒,派李廣利率屬國騎兵六千及郡國惡少年數萬往討。路遠,沿途的小國又閉門拒供水糧,兵未至已敗退。一年後,武帝調全國囚徒、商人等六萬多人挾厚備再討。西域小國懼,皆迎以飲食,惟輪台閉拒,即遭屠城。大宛人被迫殺王求和,獻馬數千。漢威更盛。
經 過十四年的休整,漢匈之間在武帝五十四歲那年重啟戰幕。首戰因為輕敵,趙破奴為接應匈奴叛將,以二萬騎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里,在歸程距漢邊四百里時,受匈奴八萬騎圍攻,全軍覆沒。三年後,李廣利率三萬兵出擊天山,初勝後敗還。再兩年,武帝聚二十萬眾分四師進擊,單于親率精騎十萬迎戰,反略佔上風。至武帝六十七歲,當李廣利出擊匈奴之際,傳來妻兒在長安被捕下獄的消息,軍心大亂,李廣利率七萬部屬投降。自此,匈奴氣焰再張,但漢已無力再戰。
自高祖得國分封功臣子侄為諸侯王,歷四朝,皆有諸侯起而作亂。武帝年少十八歲時,因四王來朝哭訴,為籠絡宗室,曾詔令廢止官吏檢舉諸侯王不法行為的權責,致使諸侯王驕奢更甚。十二年後,由自薦而獲得重用的中大夫主父偃,看出了武帝的隱憂,提出推恩之策。所謂推恩,即容許各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封與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子弟。這樣的「推恩」,既讓侯王眾子弟高興,又可分薄諸侯國的領地和權勢,不染兵刃而收強幹弱枝之效。
漢承秦制,丞相為百官之長,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漢初,為相者皆為功高的勛臣如蕭何、陳平等,更顯權重。廣開仕途的武帝,掌權後即另組「中庭」,以心腹隨侍左右,謀劃軍國大策,冷落外廷;復在三十三歲時起用布衣公孫弘為相(同年,中朝侍中衛青,拜為大將軍,「位在公上」),相權益低,只能垂首聽命,處理行政事務。武帝治相又嚴,十二位丞相中,除田千秋跨武昭兩朝外,被迫自殺或治死的丞相有六位,被罷免的有兩位。
武帝削相權後,親掌考劾百官的「上計」。所謂上計,就是郡縣官吏每年年終時上報中央、詳細紀錄轄區內戶口、田畝、賦稅、庫存、治安的「功課」,中央以此來評優劣,定升遷。武帝除嚴懲上計作假外,還把全國分為十三州,每州設一刺史,檢舉區內的不法官吏。刺史官級僅六百石,位卑,故辦事不敢怠懈,但職在監察二千石郡守和國相,故權重;其權又嚴限在「六條問事」之內,不易濫用。這種以小制大的監察制度,乃武帝治吏的一大創造。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14樓  發表於: 2007-10-23
歷史人物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在一個關隴貴族高門的家庭,他的祖母和母親都是鮮卑貴族,和北周、隋的皇室有著親戚的關係。李世民雖然生於隋朝開皇盛世,但在他的少年成長時期,卻碰上隋末動亂的年代。正是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給予了少年李世民一個不平凡的經歷。

應募從軍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淵受命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負責鎮壓山西一帶的人民起義軍。十六歲的李世民也跟著父親到了太原。這一年恰好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遂令各地募兵前來救援,李世民應募從軍,參加了救援隋煬帝的戰役。第二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為防禦突厥,李淵從所部五千人中,選善能騎射者二千人組成騎兵,飲食居止,馳騁射獵,都與突厥人一樣,以增戰鬥力。

雀鼠谷戰役
甄翟兒率領起義軍二萬餘人進入西河郡(今山西汾陽),逼近太原。李淵統步騎五六千人南下鎮壓,相遇於雀鼠谷口。李淵率領輕騎數百突襲,取得了勝利。李世民也參加了這一次戰役。李世民的這一段戎馬生活,使他受到了初步的軍事鍛煉,對他後來南征北戰,削平群雄,統一全國,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結交各方人物
李世民在太原還結交各方人物,《舊唐書》說他:「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
隋文帝開皇後期到隋煬帝大業初年,是隋朝的鼎盛時期。國家統一,兵力強盛。國家的糧倉裡堆滿了糧食,洛陽附近的洛口倉,所儲米粟多達二千餘萬石。長安、洛陽和太原庫房裡的絹帛,各有數千萬匹。
煬帝荒暴
可是好景不長,隋煬帝即位後濫用民力,在公元604年到610年短短的幾年間,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修繕離宮,開鑿運河,興建了許多浩大的工程。他還經常遠出巡遊,南至揚州,北至榆林(今內蒙準噶爾旗東北),西至張掖,每次都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又連年征戰,特別是對高麗的戰爭,更是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幾百萬壯丁在繁重的徭役勞動和戰爭中死亡,連婦女也被徵去服徭役。農村裡只剩下了老弱和兒童。生產無法進行,耕稼失時,土地因而大量荒廢,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

人民起義
農民不能忍受這樣殘暴的統治。煬帝大業七年 (公元611年),王薄在山東章丘長白山率眾起義,揭開了隋末民變的序幕。原已臣屬隋朝的東突厥,也不斷南下騷擾。
顯赫的先世
李世民於公元599年1月23日(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武功,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的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北周初追封唐國公。祖父李昺是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女兒,亦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與北周明帝的皇后及隋文帝的皇后是親姐妹。
父母
父親李淵,幼年喪父,七歲襲封唐國公,十五歲時被任命為隋文帝的貼身侍衛官千牛備身。李淵在姨母隋文帝獨孤皇后的關照下,很快出任刺史,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

李世民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顯赫的關隴貴族家庭。他的妻子長孫氏是鮮卑貴族、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
1條評分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15樓  發表於: 2007-10-24
歷史人物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縣。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


[編輯] 生平
在揚州長大,191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並遵父母之命,與武鍾謙結婚。因為家貧的關係,他要盡快讀完大學,當時的大學一般是四年,但他三年便讀完了。他就讀北京大學時,是新潮社的創社成員,參與五四運動,亦曾參加平民教育演講團。其間兩名兒女出生。1920年畢業,其後任教中學,五、六年之間,教過七所學校,生活不穩定,年紀輕輕,家庭負擔便很重,而造成了他老成持重的性格。1925年,即27歲時,在朋友介紹下,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教書。1929年11月26日,妻子武氏病逝。1931年在倫敦修讀英國文學和語言學,次年回國,不久後與陳竹隱結婚。

1948年6月18日簽署《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8月6日胃病復發,發展至胃穿孔,12日在貧病交迫下辭世[1]。在《別了,司徒雷登》,毛澤東認為朱自清和聞一多更勝伯夷,「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編輯] 評價
關於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評價,一直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李素伯說散文集《背影》給人以「芳香的迷醉」,葉聖陶說〈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匆匆〉等文,「都有點做作,太過於注重修辭,不怎麼自然」。這幾篇散文「論文字,平穩清楚,找不出一點差池,可是總覺得缺少一個靈魂,一種口語裡所包含的生氣」。

旅美學人夏志清則認為〈荷塘月色〉這些文字「『美』得化不開……讀了實在令人肉麻」,「其實朱自清五四時期的散文(《背影》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讀後令人肉麻,那裡比得上琦君?」,「《背影》究竟不是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蘇軾的《前赤壁賦》這樣擲地有金石聲的好文章,用不著當它為中國散文的代表作來代代傳誦。」,至於《匆匆》、《荷塘月色》等名文則「文品太低,現在一般副刊上的散文(且不論名家的),調子都比《匆匆》高」[2]。

但中國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對朱自清的散文評價甚高,《綠》、《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曾被選入中小學的語文課本,甚至要求學生背誦。

《背影》一文亦常年入選台灣之國語教科書。


[編輯] 作品列表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朱自清雪朝(1922年;文學研究會的成員的合集)
毀滅(1923年;長詩)
散文:

蹤跡(1924年;朱自清首本詩與散文集)
背影(1928年)
歐遊雜記(1934年)
倫敦雜記(1943年)
你我
語文論述:

新詩雜話
經典常談
詩言辨志研究
標準和尺度
語文零拾
論雅俗共賞
書評與議文
1條評分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16樓  發表於: 2007-10-24
歷史人物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關於其生卒年,學界頗多爭論,現取較為可信的說法:約生於西元前145年,卒於西元前90年。司馬遷生於史官世家,從小聰明好學,十歲就能閱讀古文,瀏覽先秦典籍。二十歲開始遊歷各地,考察了大量歷史遺跡和採集民間傳說。起初任職郎中。西元前111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安撫少數民族。翌年父喪,立志繼承父願,潛心述史。兩年後,繼父職為太史令。西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牽累下獄,受腐刑。出獄後發憤著書,終於在西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書》,後人稱為 《史記》。
 
 
 
1條評分
離線棋聖~
發帖
1231
icash
683
威望
1418
只看該作者 17樓  發表於: 2007-10-24
歷史人物王維
王維(公元701--761年)是盛唐時代的一位全才,無論在文學、藝術、宗教等各個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佛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詩歌中往往融會禪意。他不僅擅長詩文,而且精通音樂,工於繪畫和書法,代表了盛唐時代文化的發展水平。
  王維長期居住在長安,他當時的名聲和影響並不比李白和杜甫小,他也是盛唐的代表人物,在文化史上佔據一席重要的地位。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是文人畫的始祖,他在山水詩的創作上,也是開一代風氣的人物。山水在南朝謝靈運以前主要是做為背景出現,謝靈運開始以山水為主要的審美對象,創作出真正的山水詩。謝詩所刻畫的景物力求逼真細緻,顯得過於雕琢堆砌。山水詩到了王維手中才以新的面貌出現,王維致力在詩中勾勒一幅畫面,表現一種意境,給人渾然一體的印象,並且表現了詩人的性格。

  王維的山水詩中又融會了畫意,正如宋人蘇軾所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他的詩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眺》)「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刑桂州》)「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都是很有畫意的好詩。

  王維9歲就會作詩,雖以山水詩著稱,其實他的佳作並不限於山水詩,邊塞、贈答、政治感遇等各種題材的詩歌,他都寫得很好。



 

 

 
1條評分
快速回復
限100 字節
 
上一個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