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到寬版
  • 1553閱讀
  • 0回復

[討論]什麼是幽靈? [複製鏈接]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離線a81028332
 
發帖
6940
icash
1881
威望
1559
只看樓主 倒序閱讀 使用道具 樓主   發表於: 2008-12-21
文/ 銀色快手 

所謂的幽靈,是死者的靈魂,以其生前的樣貌再度現身於世間。幽靈通常沒有固定的形體,一般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只有某些特定的人,例如死者的親屬、仇敵或是有陰陽眼的人才看得見。所以,即使你想看見幽靈,還不見得讓你能夠親眼見到它的存在。不過,並非所有的人死後都會以幽靈的姿態出現。據說,生前心願未完成、緣份未了的人,或是怨恨難消、仇恨未報而慘死的人,才會變成幽靈現身。


◇幽靈浮世繪

從很久以前,日本人就一直對靈異的事物特別有興趣,有些人相信只要將鬼怪的造形具體地描繪出來,就可以限制其行動,不再到世間作亂,距今三百年前的江戶時代,當時的畫師流行以這些妖魔鬼怪為主題從事創作的活動,因此有所謂的妖怪畫或幽靈畫的作品出現,忠實反映庶民生活的情形以及當時的人們面對恐懼與未知事物的心態。

在日本的幽靈畫中,大部份幽靈都沒有腳。江戶時代中期,以圓山應舉的無腳幽靈評價最高。此後對於幽靈沒有腳的說法,已成為定論。所以,一般人的印象中的幽靈,都是自由地飄來飄去,如入無人之境。幽靈擁有各種的靈力,運用此力量便可殺害其仇人,達到復仇目的。使用靈力的時候,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 隨時隨地可以出現
二、 不受任何武器威脅
三、 具有透視的能力
四、 能用金色的繩子把敵人綁住
五、 即使狹窄的地方也能輕易通過(註一)

從圓山應舉、河鍋曉齋到葛飾北齋、歌川國芳(註二)等人創作的浮世繪當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形形色色的幽靈模樣,雖然他們的作品風格不盡相同,後人把這些幽靈畫蒐集成一本很精緻的《日本幽靈名畫集》(註三),妖怪漫畫家水木茂還寫了一篇序〈可以簡單地看見幽靈的方法〉介紹這本書,他認為要見到幽靈可不容易,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方便的捷徑,看幽靈如何在日本人的心中留下他們愛恨怨憎的形貌,不僅可以體會到與幽靈實際接觸時的滋味,更可以透過畫冊的瀏覽與形形色色的幽靈相遇,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啊!

浮世繪分為肉筆畫與版畫兩種,肉筆畫是以紙或絹本的手繪彩圖,版畫則是以木刻製作,浮世繪的表現手法細膩寫實,其純熟練達的線條、豐富潔淨的色彩、自由發想的圖案,不僅在日本藝術裡佔有很崇高的地位,對西洋近代美術史也影響甚鉅。這些描繪幽靈的繪畫裡,其實隱藏了許多對「他界」(註四)的想像,也展現過去的人們豐富的精神生活。

◇西方的靈魂不滅說

在西方,自古以來就相信幽靈的存在,「靈魂不滅說」也是西方宗教傳統上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它構成了「天堂」與「地獄」善惡二元論的基礎,也為基督教裡的「原罪」與「救贖」、「信仰得永生」等中心思想背書。在古羅馬,人們認為幽靈居於地下,在地下也蓋了幽靈住的房屋,其入口則以幽靈石鎮住,只有在祭拜的日子才拿掉石頭,聽說是為了讓幽靈出來。好萊塢電影《斷頭谷》中,無頭的魔鬼騎士,被困在一棵生命樹下,無盡的殺戳只為了要找到自己的頭顱,才能安心在地底長眠,正體現了西方對於靈魂的觀念,和東方的想法,在概念上不謀而合,只不過西方所表現出來的惡靈,與東方常見的怨靈,形象有所不同而已。

◇東方的靈魂觀念

東方的靈魂觀念,總認為死者必須入土為安,才能進入下一個輪迴,所以沒有順利往生的人,不是找不到人投胎,變成四處飄泊的孤魂野鬼,就是成為含恨而死或是對世間存有依戀的怨靈。這種源自於佛教、道教的生死觀,影響了東方民族,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的國家。人們對死者總是心存敬畏之心,祖先的牌位以及墳塋的安置、修葺、定期掃墓,這些動作千萬不可省,否則失去了祖宗的庇佑,不但發不了財,還可能帶來噩運。中國人最重視風水之說,就連陰宅(死者安居之所)也講風水。如果不幸倒楣,遇上了怨靈糾纏,往往會求助堪輿師,為住家的風水診斷把脈,再請道士祛除不潔之物。中國人相信,心清之人,是看不見鬼魂的,如果口誦文天祥之正氣歌,心中坦然無畏,鬼就不會來擾。「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就是這個道理。

◇怨靈恐懼的傳統

在日本社會,人們不敢隨便說已故之人的壞話,除了單純抱持著敬畏心態之外,這樣的想法大概源自於日本固有「怨靈恐懼」的傳統。(註五)日本有許多廟宇,是專門為恨死的人修建的,在日本人的觀念中,如果不很好地安慰恨死者的怨靈,他們的靈魂就會給予活人的社會種種報復。

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怨靈應首推早良親王。早良親王是日本第50代天皇桓武天皇(781──806在位)的親弟弟,曾被立為皇太子,但因捲入長岡京造宮長官藤原種繼被暗殺事件,皇太子之位被廢黜。早良親王堅持主張自己無罪,並絕食而死。早良親王死後,桓武天皇將自己的兒子安殿親王立為太子,但這以後桓武天皇家災難不斷,皇太后和皇后相繼去世,安殿太子也病入膏肓。桓武天皇筮卜問占,占者說是早良親王的怨靈作祟,於是桓武天皇為早良親王修廟建寺,並追封為崇道天皇。

此外,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怨靈,還有菅原道真和崇德上皇。菅原道真是平安前期的學者,政治家,官至右大臣,901年遭讒言左遷太宰府,兩年後鬱悶身亡。傳說死後怨靈大顯神通,使朝野上下不得安寧,後來人們為他建了北野天滿宮,以慰在天之靈。現在日本全國各地都有天滿宮,他被作為學問之神為日本人供奉。

崇德上皇本是日本第75代天皇,5歲登基,23歲時為名義上的父親鳥羽上皇迫退位(其實他是祖父白河上皇和鳥羽上皇的妻子待賢門院所生)。後來他聯合左大臣藤原賴長和源為朝等發動了政變,即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保元之亂」,失敗後被流放到讚歧,在流放地他抄寫了五部大乘佛經,要求送入京都納於寺中,但遭朝廷拒絕。崇德上皇為此大怒,咬破手指寫下誓文,要成為日本國的大魔緣,要「取皇為民,取民為皇」。人們相信他的詛咒真的應驗了,崇德上皇死後,平家凌駕皇室之上篡政,之後就開始了近七百年的視皇室為玩偶的武家傀儡政治。

崇德上皇的怨靈被稱為「日本第一大魔王」為人敬畏而恐懼,明治天皇在即位前特意派敕使去讚歧的崇德上皇的白峰御陵宣旨,將崇德上皇之靈接到京都的白峰神宮裡供奉。這種在日本歷史源遠流長的「怨靈恐懼」,使得大多數日本人對已故之人的壞話噤開其口,這種意識滲透在日本文化的所有層次中,甚至滲透到掌握現代社會秩序的法律之中。

好比說報紙曾經報導過,某對夫婦,透過房屋仲介公司的介紹,在某地租了房子,住進去後沒多久,太太就經常受到幽靈的騷擾,究其因果,原來有一位棋士在這間房子裡自殺,而房屋仲介公司並沒有告訴他們這件事。於是,這對夫婦要把房屋仲介公司告上法庭,不知在法律上能否行得通。被請來準備要打這場官司的律師口氣堅決地向這對夫婦說:「行不通。因為死是有尊嚴的,無論什麼樣的死都是有尊嚴的。」甚至,討債公司也不喜歡向已故的死者家屬討債,原因是擔心騷擾了死者的清靜,恐怕會招致不祥的噩運。

即便是死者,我們在世的人,還是要敬他三分,由此可見,在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中,死並不只是中國人所講的「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對日本人來說,死是一種全方位的肯定,它賦予死者完全肯定的尊嚴。

◇七夜怪談裡的怨靈

就拿近年來,掀起新一波恐怖類型片熱潮的始作俑者《七夜怪談》為例。由於貞子的母親擁有特異功能(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 簡稱ESP),在進行念寫(心靈意念投射在底片上顯影)實驗,被當時的人們視為異端。含恨而死的貞子,帶著母親與其本身的怨恨,透過錄影帶的複製、散播,進行她的復仇行動。電影上映大受好評,透露出觀眾對於怨靈可以透過大眾媒體傳播(像是貞子爬出電視機)這件事,內心仍有極度的恐懼感。

「死亡的描述往往也是為了投射生者的存在狀況而發。以為例,由死亡而帶出的怨靈,正好直承自《四谷怪談》以來的傳統,把含冤受屈的人化作一股怨氣,由此積聚魔性力量留在人間,一日不解開冤情便誓不罷休。舉例為之,如1959年較為著名由三隅研次導演的《四谷怪談》(1949至1969年,《四谷怪談》已有五個電影版本),伊右衛門反覆要求阿岩成佛離開,但女鬼一直不理會,直到伊右衛門為她報仇殺了下毒計害死她的人後,才安心往另一世界而去。而《七夜怪談》的基本邏輯其實大體相同,淺川和龍司的追尋真相過程,也是以解除貞子的怨氣鬱結為中心,所以當淺川在井底擁抱貞子屍骨,大眾便以為解除了魔咒而可以平安無事。《七夜怪談》在此正好利用了怨靈的傳統作引子,而為生者帶來一種世界末日式的現代諷喻,以借屍還魂的手法批評現代人的自私冷漠,且提醒他們不顧後果的嚴重性(淺川以母親性命來救兒子的結局,可見暗藏的責難)。」(註六)

註一 摘自《妖怪大圖鑑》台北:泉源出版社 
註二 請參考[妖怪誌] 百鬼夜行繪卷篇
註三 監修 安村敏信(板橋區立美術館)人類文化社發行 櫻桃書房發售
註四 他界(佛家語),人死後往生的地方,在那個世界裡活動的幽靈也會出現在我們活著的這個世界裡;另外「異界」指的是人類所居住的場所,存在著一個看不見的非現實空間,妖怪就棲息在裡面,古老的井經常被用來當作是「異界」的入口。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就常用井作為意象,貫穿其作品的書寫之中。
註五 見中文導報,張石所寫的〈日本人的怨靈恐懼〉
註六 摘自香港評論家‧湯禎兆所寫的〈為了生者的死亡--日本戲劇裡的死亡意象〉









快速回復
限100 字節
 
上一個 下一個